我們在前一段時間給大家提到過一個概念,叫工齡。現在我們這些上班族,基本上都是有工齡的。我們知道,工齡的計算中,臨時工或者義務工,又或是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的,都是沒有工齡的。要是把時間往前推個幾十年,就有這么一群人。他們做了事,付出了自己的勞動力,卻沒有相應的工齡。這是怎么回事兒?我們一起來看看。
“五七工”是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,曾在石油、煤炭、化工、建筑、建材、交通、運輸、冶金、有色、制藥、紡織、機械、輕工、農、林、水、牧、電、軍工這19個行業的國有企業中從事生產自救或企業輔助性崗位工作的,具有城鎮常住戶口、未參加過基本養老保險統籌的人員。
這些人員多數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初響應毛主席“五七”指示,走出家門參加生產勞動,進入企業不同崗位的城鎮職工家屬,因此統稱為“五七工”;個別行業企業結合他們的工作性質,在本行業內還有另外一些稱呼,比如石油行業企業曾把他們稱作“會戰家屬”,也有的行業企業在組織這些人員勞動時結合當時的政治形勢,提出了“行動軍事化、勞動集體化、思想革命化”的口號,因此又把他們稱為“三化工”。
“五七工”和“家屬工”指的都是同一種人,就是因為他們當中既有城鎮居民,也有的是職工家屬,就有了這樣的稱呼。但是由于他們當時參加工作的特殊性,沒有與任何負責人簽訂勞動合同,沒有辦理正式招工錄用手續;沒有勞保。并且,“五七工”這個群體,其中最年輕的人現在都已經過了退休年齡了,所以,現行的社保參保條件,對于他們來說是完全不適用的。那么這群人就等于是沒有社保,更沒有養老金等福利。將這個群體重新定義,并進行資格認定,也就是為了要解決他們的養老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