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,傳統上很注重禮尚往來。"仁、儀、禮、智、信",其中"禮"是中國儒家思想最經典、最輝煌的一頁。它的影響深遠,至今還倍受人們的推崇。因此,送禮也就成了最能表情達意的一種溝通方式。客觀上講,送禮受時間、環境、風俗習慣的制約;主觀上講,送禮因對象、因目的而不同。所以,贈送禮品也是一門藝術。
個人選送禮品需考慮:
(1)送禮目的:每個人送禮都有一定目的,朋友送禮是加深友誼,父母給孩子送禮是增進親情,丈夫給妻子送禮是升華愛情。職員給領導送禮是為深化私情。因此, 不同的送禮目的決定購買不同的禮品。
(2)送禮對象:針對不同性格,不同地位和品味的人,所送禮品也各不相同。一個事業心很強的人,在生日或喜慶之日,若能送些含有"大展鴻圖"、"馬到成功"之意的禮品,他定會心滿意足。晚輩給長輩送禮,要選擇保健、滋補類的禮品為宜。送禮對象是一個商人,您一定要送些"財源廣進"、"生意興隆"之象征意義的禮品。
(3)送禮時節:"每逢佳節倍思親"自然會讓您想到與親人團聚,這時不妨送上一些吉祥、團聚之物;六一兒童節,大人就會靠考慮給小孩送些玩具、學習文具之類的禮品,這也是增進親情,鼓勵上進的一種方法。因此,不同時間,贈送禮品將表達不同的感情。
(4)送禮環境:"蘭舟催發,執手相看淚眼"是情人離別的意境,如送上飾品之類禮品則更能表達情人間的綿綿真情。火車的一聲長鳴,四年同窗,今朝各奔天涯,給親愛的學友留下一本紀念冊或精美電話薄,將是情深意長。不同環境,需不同的禮品來表達心意。
(5)風俗習慣:情人節送玫瑰,在中國視為愛情,而在西歐一些國家則認為是傷風敗俗。在中國,漢族人有些地方春節喜歡送豬肉類食物,這在***或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度里是誣蔑祖宗的象征。所以,不同的風俗,不同的民族信仰,他們送禮也有所不同。
節日送禮
逢年過節,春節、元旦、圣誕、中秋等節慶日都是送禮的熱季,此時可向公司的重要客戶、業務往來、公司內部的員工等,適時地送上一份小小的禮物,對他們一年來給予公司工作的關心與支持表示感謝,并希望繼續得到他們的幫助。此時可選擇一些應節的禮物相贈。
以總經理簽名的節日問候卡作為禮物* 一份食品禮盒* 以公司舞會作為禮物* 金筆、鋼筆禮盒 * CD、DVD碟* 超市或書店的禮券 * TA最喜歡的運動或表演藝術但很難獲得的門票,當然要量入為出,給特別重要的人 * 節慶意味濃厚的禮物,象月餅、圣誕樹等
贈送禮品小常識
在一般涉外友好交往中,有時要贈送一些小禮品。譬如,去探視病人,參加婚禮,常常帶上一束花。相處較長的朋友,離別前往往贈送一件小紀念品等等。在很多國家都是這樣做的。
贈送禮品,不是為滿足某人的欲望,也不是顯示自己的富有,而是為表示對別人的祝賀、慰問、感謝的心意。常言道禮輕人意重”。因此在選擇禮品時,往往是挑選一些物美價廉,具有一定紀念意義、民族特色,或具有某些藝術價值,或為受禮人所喜愛的小藝術品、小紀念品、食品、花束、書籍、畫冊、一般日用品等。
選擇禮品還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考慮受禮人的愛好。有的物品在這個國家很受歡迎,到另外一個國家則可能并不稀罕。因此要根據不同國家、地區的習慣與個人的喜好作些必要的選擇。
贈送禮品還應考慮具體情況與場合。一般應邀赴私人家宴,應為女主人帶些小禮品,如土特產、小藝術品、紀念品、食品、水果,以及花束等。有小孩子的,還可送糖果、玩具等。應邀參加婚禮,除藝術品外,還可贈送花束以及實用物品等。探視病人,可根據具體情況,送些對病人有益或為病人喜愛的食品、花束。新年、圣誕節,一般送日歷、酒、茶、煙、糖果、巧克力等。出席官方或民間組織的酒會、招待會、較大的宴會等,則可不必送禮。必要時只是送花籃、花束等。
贈送的禮品要用禮品紙(花色、彩色紙)包裝。即使禮品本身裝在盒子里,也要另加包裝。然后用彩帶系成漂亮的蝴蝶結、梅花結。
禮物一般應當面贈送。但有時參加婚禮等,也可預先送去。祝賀節日、贈送年禮,可派人送上門或郵寄。這時應隨禮品附上送禮人的名片,也可以手寫祝賀詞,裝在大小相當的小信封中,信封上注明受禮人姓名(不寫地址),貼在禮品包裝的上方。
當面受禮時,應雙手接受禮品,握手,并感謝對方。西方人的習慣是當面打開包裝,欣賞一下禮品。有時送禮人還可對禮品作一些介紹說明。收到送來的或郵寄的禮品,應回復一張名片或親筆信表示感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