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媒稱,一些中國石頭收藏者更喜歡玉石,有些更喜歡石灰石,而肉形石同樣獲得收藏者的青睞。據美國《華爾街日報》網站5月13日報道,比起玉石,中國石頭收藏者蔣遂安則更喜歡看上去像豬肉的石頭。出現在蔣先生家周圍河床上的石頭呈現玫瑰色或焦糖色,這讓它們看起來很像一塊塊肉。多年來收藏了幾百塊石頭的蔣先生說,它們“看上去就像剛從鍋里撈出來的豬肉,有些是燉的,有些是先煎后燉的或者油炸的”。
報道稱,它們來自“肉形石山”。在暴風雨來臨的時候,這些巖石被沖到了河里,在中國中部山區被很多收藏家發現。魯山擁有一家專門的肉形石博物館,并計劃再建一家。去年,一個當地肉形石研究委員會成立,目前有數百名成員。他們需要蔣先生的專業知識,以便為什么算是好肉形石制定正式的分類。
報道表示,魯山成為肉形石文化中心的努力遭到中國其他地區的收藏者反對。他們說,蔣遂安的分類體系更青睞魯山的石頭。中國北部康保縣的59歲收藏家張耀文說:“我們當然反對。如果魯山想要在全國推廣自己的標準,那是不可能的。”報道稱,魯山等地方***希望肉形石能吸引***和游客。魯山的發展十分落后,那里是山區,農民在路邊兜售蘑菇和蜂蜜。
在全國范圍,肉形石巖樣的價格已經大幅上漲。那些最像肉的石頭可以賣到數千美元。據報道,河南省***去年底公布的《魯山肉形石命名分類與鑒評》標準將肉形石分為十幾類。其中對什么樣的巖石看起來像牛肉、培根和雞肉進行了定義,并稱高品相的石頭應該看上去有“肥肉”、“瘦肉”和“肉皮”,并且有“毛孔”。巖石以100分為滿分進行評分。
對魯山標準持批評態度者稱,幾乎沒有哪個地方能滿足所有這些特征。報道稱,中國對肉形石的欣賞已有數百年歷史。肉形石中有不同含量的石英和硅;一些巖石的鐵含量高,會令顏色發紅。河床和溫泉令巖石的色澤更加溫潤。
65歲的蔣遂安說,起草魯山肉形石標準并非易事。這項任務包含有關命名的激烈爭論,包括這些石頭應該沿用一直以來的習慣稱作“肉石”還是稱作“肉形石”。他說,后者勝出了。他說:“那聽起來更科學。”他說,魯山標準可以作為其他地方的參考,并不是要成為規范。